他以学者的睿智提出开发东北亚经济圈,他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倡导开发东北亚经济圈,他以实干家的执著潜心研究东北亚经济圈开发,他就是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教学的著名学者——黑龙江财政专科学校(现哈尔滨商业大学前身之一)经济地理教研室主任陶忠信教授。
陶忠信同志1949年进入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1953年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地理系研究生毕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他工作的37年里,一直从事经济地理研究与教学工作。他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遍布全国,多已成为栋梁人才,他通过科研课题培养出来的一大批校内外、省内外科研骨干,更是活跃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我国的经济地理事业奉献着聪明才智。
他是一位教师,但他从不满足于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上已有的知识,他认为理论应该应用于实际,人类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的东西远比已知的要多。看到眼前广袤的原野、连绵的山地未能有效地开发利用,他心急如焚,毅然决然地走向边疆,走向原野,走向高地。他的研究领域广阔,诸如“山地开发”“苏联远东开发的影响”“山地灾害”“中苏边贸”“旅游地理”“生产力布局”“黑龙江地理”“黑龙江经济地理”,甚至还有野生水果的开发利用等领域,都有他宝贵的科研成果。从这一系列研究领域,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利用地方经济和地域经济。
针对黑龙江省山地资源丰富、但远未充分利用、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低的现实,他从80年代开始把科研的主攻方向锁定在山地的经济开发上,致力于为经济落后的黑龙江寻找一条致富之路。从此他便“遁入山林”,莽莽山野中有他的身影,深深雪谷中有他的脚印,淙淙山泉中流淌着他的汗水,辛勤的汗水也使他优秀的科研成果像山泉一样喷涌而出。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发表了十多篇关于山地经济开发的卓尔不群的学术论文,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他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山地经济开发概论》于1989年出版,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他的成果不但影响着学术界,而且对地方政府发展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受到极大重视。1984年,黑龙江省召开山区会议前请他参加论证,他的精当见解受到省委领导的赞赏,旋即被聘为省山地开发研究领导小组成员。
其实,陶教授的科研之旅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他的研究重点是农业地理,并卓有建树,60年代他曾两次参加全国农业区划工作会议,并在省内举办了第一期农业规划培训班。在此期间,他积极参加黑龙江省农业区划工作,并组织了高产稳定农业调查,写了近30篇调查报告,为本省农业规划作出了积极贡献。
几年来,围绕山地开发的社会调查,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目光更加敏锐,他先是在1986年提出“一个山地开发模式的构想——关于建立绥芬河流域经济区的建设”(后发表在《黑龙江财专学报》1987年第1期);在此基础上,他带领课题组开始了工程浩大的“建设滨州—绥滨—海参崴铁路沿线走廊”“合作开发远东大‘三角’(海参崴—伯力—齐齐哈尔)”“建立山区经济特征”等系列课题研究,后又根据改革开放的形势,于1978年提出“东北亚经济圈开发”的创见,并付诸研究。正当他的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陶忠信教授却积劳成疾,因心脏病突发于1990年初去世,留下了不尽的遗憾,但是他宝贵的精神遗产至今闪烁着光辉。
陶忠信教授是我国经济地理界的知名学者、我省经济地理界的权威专家、生前身兼国务院东北经济区山区开发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全国经济地理科研与教育研究会副理长、省科协常委、省地理学会理事长、省经济地理研究会理事长等十余个重要职务。虽然他已经离开我们了,但他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尤其是由他开创研究并倾注了最后一滴心血的开发东北亚经济事业,已付诸实践。他的名字将同他首倡的开发东北亚经济圈事业一起永远镌刻在我国经济地理发展的里程碑上。
东北亚经济圈协作开发的学术理论对于发展东北地区、振兴老工业基地有着极大的启示。这一学术理论积极地推动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性区域经济模式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