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录杰(徒行小二),我校法学院2010级法学(国际商法方向)专业本科生,2014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福州大学。在校期间,曾获得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突出贡献奖”、黑龙江省三好学生、2013年和2016年“校园之星”、“社会实践标兵”等荣誉,获批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工作以来,曾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先进工作者、福州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十佳通讯员、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优秀思政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时间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越年长感觉时间走得越匆忙,一回头,似乎过往时光只不过在昨日,那时我还是一个扛着相机,坐上119路公交车,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学海街1号和道里区通达街138号来回奔跑的少年。年轻?青涩?还是用不完的激情?或许还可以有很多很多词汇与言语形容那段时光的自己,现在看来,除了羡慕依旧是羡慕,羡慕那时候无拘无束的自己,羡慕那时候在商大的时光,羡慕自己那七年遇见的人与事……
法学里的“小学生”
与商大结缘于2010年,那年高考结束,一心想着“出去走走”,缘来,就到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的冰天雪地或许让从小成长在八闽的父母尤为担心,特别是母亲,她始终不赞成我去哈尔滨求学。但终究,高中老师一句“现在不出去走走,可能以后就不会有机会了”,笃定了背起行囊,独自一人,一路北上的心。出发的前几天,刚好有三个台风陆续登陆,开玩笑跟身边的朋友说“福建舍不得我,风雨相送。”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火车,没有想到的是往返东南与东北之间的那几年,竟也让我无意间经历和见证了中国铁路最快速发展的时期,时至今日,我还跟“00后”学生们说“大学那几年,把G、C、D、Z、T、K、绿皮车等各种类型的火车都坐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火车之旅,我遇见了很多有趣的人,听到了天南海北的故事,大学就在这样有意思的旅途中开启了。
法学院2010级军训合影
坐上哈商大校车到达学校,被一群激情四溢的学长学姐们包围住的迎新场面,我想这或许是很多商大校友对哈商大的初印象——热情,我也不例外。以至于后来,我作为学长参加迎新的时候,心里想着的便是将这份热情要传递下去。而大学的生活,总是围绕专业学习开始,不管经、管、工、法、文、理、医、艺,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的痛点,也会有自己的精彩,而我的母院——法学院就给予我许许多多精彩的美好回忆。
这里有一群可爱可敬的老师,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合同法、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法律英语……毕业多年以后,再提前这些课程时,我依旧能够想起恩师们站在讲台上认真授课的模样。课堂上的严肃认真,课后的和蔼可亲,运动场上的无拘无束,法学院不大,老师不多,但是这里每一位老师亦师亦友,都尽心地呵护着我们这群刚入门的小雏鹰;学生也不多,所以我们更容易熟络起来,更加相亲相爱。这里还有法学会、社会工作协会两个社团,以及“伸援助之手,献诚挚爱心,捍法律尊严”的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独具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法学院2010级国际商法专业班级活动
法学院2010级国际商法专业院运会班级合影
学院老师们不仅在专业上传道授业解惑,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了我们容错的机会和最大的支持。有一个事情至今印象深刻,那天晚上,事情比较紧急需要外出处理,但必须要联系学院老师同意后,楼管阿姨才能打开公寓大门让我外出处理。已经凌晨一两点这么晚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学院党委书记打了电话,没想到赵老师秒接电话,让我能够顺利外出协助学院处理好相关事情。事后,我曾不解地问赵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接了电话,他跟我说“自从当了辅导员后,手机从来都是24小时开机。”这个习惯,如今也成了我在工作中保持的习惯,手机常年保持50%以上的电量,哪怕是凌晨三四点,只要学生电话一来,我一定会立马醒来,接起电话,然后第一时间赶到学校或医院处理紧急事情。
法学院
直到后来又留在学院读研,在哈商大的七年,其实也是在法学院的七年,只是我知道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从事法学领域的工作,但是母校恩师们的悉心教导却让我受益匪浅,以及在本科期间学科竞赛的支持和指导,在行政楼的实习和工作,都让我获得了很多的成长,也逐渐形成了法学生独有的法律思维以及涵养品格,这无形之中对我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助力。就像在毕业论文“致谢”里写下的那句话:感谢法学院所有老师的谆谆教导,只是学生愚钝,依旧只能窥探法学里的一二,愿未来人生漫漫旅途,谨遵学院教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永远做一名法学里的“小学生”。
法学院2010级国际商法一班毕业照
法学院2014级研究生同学合影
镜头下的哈商大
可能很多老师同学和校友对我的标签是“徒行小二”,“小二”成了我在商大的另一个名字。如果你要问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拍商大的,说真的,我也记不清了。从诺基亚手机,到借用同学的卡片机,到自己买的奥林巴斯卡片机,再到已经陪了我八年的佳能60D,似乎进入大学没多久,我就开始喜欢拍拍校园的一草一木一景,春的花(最繁花的春天),夏的云(最凉快的夏天),秋的叶(最多彩的秋天),冬的雪(最浪漫的冬天),就觉得这里很美,不想错过这里的每个季节,每个清晨与日落。
哈尔滨商业大学北校区
从QQ空间,到人人网,再到微信公众号,特别是在人人网和微信公众号时期,上传的照片被许多校友转发观看,也从他们的口中懂得了校友们对哈商大的那份思念。于是,我从一开始自己喜欢拍点校园景色和活动照片的自我情境中走出来,带着校友们的思念,开始尝试着真正地走进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友想看什么就去拍什么。从北校区来到南校区,每一次走进这里,看到的已经不再是镜头下的商大风光,而是一幅幅刻骨铭心的记忆画面,是一个个跃动微笑的身影,哈商大的百度地图备注是“家”,“家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最亲近的家人。
哈尔滨商业大学南校区
哈尔滨商业大学北校区
无论是风景旖旎,还是青春活力,每次看当年拍下的有关商大的照片,总能让我能够走回商大的辉煌岁月,也让自己有幸记录了商大的那些年。是每一场体育节师生的狂欢,也是每一年校运会的精彩,更是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2018第三届世界大学生美式橄榄球锦标赛的激情。没有疫情的那些年,我们的哈商大与世界接轨,迎接全世界的橄榄球运动员,在商大的土地上挥洒青春的汗水,带着“商大猛虎”们走向祖国南北、世界各地。特别是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的举办,受学校工会主席邀请,我第一次从幕后的公众号走到了人前的体育场,协助制作宣传视频,用自己的角度去记录这场赛事,再回过头看看镜头下的运动员和志愿者们,拍下的每一张照片,深夜赶制的每一篇推文,都觉得意义非凡,这就是自己镜头下的商大。
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中国队)
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
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比赛照片
与2016美式橄榄球青年组世锦赛外语学院志愿者们在一起
2018第三届世界大学生美式橄榄球锦标赛中美联合训练合影
后来,一个学妹悄悄问我,“小二哥,你怎么这么爱商大?”我有些没反应过来,“爱”这个字眼很重,我只是默默地去做,却未曾停下脚步认真思考过对于商大的这份感情。“每一张照片,推文里的每一句话,都流露着你对商大浓浓的爱。”学妹看到我的不解,接着说道。一直到2017年的盛夏,几经波折,放弃了北京、深圳和家乡多次工作机会,心情坐了一次又一次过山车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母校;离开前一天傍晚,在小师弟的陪同下,默默地又逛了一遍校园,在镜湖旁面对主楼时,泪水还是没有忍住……
从此,我也成了校友。
“窥见”一个个“我与商大的故事”
接到宣传部老师邀约写这篇回忆文稿的时候,我正好白天带着暑期社会实践队的学生们“三下乡”,晚上在整理学院(目前所在工作单位)77级、78级校友们的回忆录,参与推进10月底的毕业四十周年返校纪念活动,在那些老校友们的口中和文中,听到看到了当年太多的故事,校友们的故事何尝不是也成了校史里的一部分?再认真拜读哈尔滨商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陆续推送的校友回忆文章,更加懂得每一位商大校友对于母校的那份真情与想念。或许年轻一辈的我们,没有老校友那样的经历书写当年的故事,只是我与商大的相遇也已有整整12年,我真真切切地经历了一段专属于我自己的商大时光,再捡拾那些回忆时,我们或轻或重也融入了商大校史的那些年里。
对于母校,有校友说“遇见你是惊喜”,有校友说“遇见你是美丽的意外”;有校友怀念“寝室一帮人一起吃食堂”,有校友怀念“山上的日落与晚霞”;有校友见证了两校合并与新校区落成启用,有校友遗憾错过了“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的校庆;有校友把商大“当成一个很有安全感的家”,有校友记忆里的商大是“想起来最温暖的地方”;有校友一家三代都成了商大校友,更有一对对校友在商大结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至今都记得60周年校庆时,那天主楼的钟声沉重坚毅,那晚的校庆晚会惊艳了众人,那晚的焰火灿烂了江北的夜空;我也清楚地记得遗憾错过广场上65周年校庆的那个大蛋糕。我怀念二区食堂的炒冷面,在哈尔滨你才会知道冷面不仅可以煮,还可以烤,可以炒;我怀念学校附近的干烧鱼,成了多少年轻校友口中的味道;我怀念商大旁边的夜市,烧烤、炒饭、水果,应有尽有;我怀念临行前的“毕业饺子”,还有母校校车的千里相送;我怀念在甲子塔下的夕阳与晚霞,那时你的侧颜真的好美……
不管是曾经火得一塌糊涂的人人网,还是在“徒行小二”的公众号里,亦或是各地校友会里,甚至在最近看到校友视频号分享的老校区航拍视频,以及各地校友会为母校70周年校庆录制的祝福视频,这些年庆幸自己能够看到太多太多校友在诉说着自己当年与商大的故事与遗憾。校友们每一段简短的言语里,你能看到背后不简单的回忆与思念,“窥见”一个个“我与商大的故事”。
在共青团中央(中央团校)学习
在组织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举办工作
“我知道你思念母校,我带你再逛逛校园。”毕业后,有机会又回到母校的一次,导师知道我返校,从机场接完女儿,就急匆匆赶来学校,带着我从A区逛到B区C区,又从C区转回A区;回到法学院和行政楼里见到的那些老师们,那就是一群许久未见的亲人。时间推着我们往前走,不变的是来时路,哈尔滨商业大学就是我一辈子牵挂的母校。“小二,保持住你眼里的光!”毕业离校前,杨老师对我说的那句话,我始终铭记在心。
“青春就这样匆匆而过,而我们又还会重逢母校吗?”
“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