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三努,97级经济法专业毕业生,广西万凯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广西十大优秀公益律师”“广西优秀律师”“广西三八红旗手”“广西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广西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优秀志愿律师”“南宁市优秀青年律师”“南宁市五星志愿者”等荣誉。
2001年,二十一岁的我从哈尔滨商业大学毕业,至今已过去了整整21年了,人生有多少个21年呢?我是很想再回到美丽的冰城——哈尔滨看一看,想到这里,思绪不禁回到遥远的青春岁月……
初到哈尔滨,是25年前的九月,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对美好人生的期盼,也有些“惜别伤离方寸乱”,我离开了相依为命的妈妈,离开了对我照顾有加的姑姑们,离开了我熟悉的家乡,孑然一身来到了北方。
那时候,来自县城的孩子们,家境多半一般,坐飞机当然只是奢望。我们乘坐着铿然作响又嘈杂拥挤的绿皮火车,几天几夜的时间,从广西全州辗转来到黑龙江哈尔滨。从全州站到北京西站需要30多个小时,还要从北京西站转车至北京站,而后再花上19个小时才能抵达哈尔滨,一路颠簸,椅背成90°高耸的硬座让人腰酸腿软。但当我的双脚踏上哈尔滨土地的那一刻,亲眼看到北方的苍茫壮阔,我内心万分激动,只是兴奋之余也有一些伤感和思念。毕竟我是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挚爱的母亲和家人,一行千里,天各一方,乡愁家恋,不由得让人鼻子一酸,但我很快告诉自己:“三努,不要难过,你已经十八岁了,长大了,是个成年人了,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一个人走了,每个人都有离开妈妈的那一天,都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去面对全新的生活。加油,三努你是最棒的!”于是,我抹了抹眼角的泪水,提着自己沉重的行李和背包,坐着公交车辗转来到了学校,领了被褥、床单等生活用品,找到了自己的宿舍——412室……由此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我当时的专业是经济法专业,是学校的第二届法学专业的学生,班级只有37个同学,其中17个男同学,20个女同学。我们经济法专业开设了民法、民事诉讼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和国际私法等法律课程,为我从事法律职业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各科老师都非常和蔼可亲,他们言传身教、因材施教,对我们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孩子们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指导和生活上的引导。老师们课堂上的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课下又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缓解了我们的思乡情绪。老师不仅给我们传授法律知识,还给我们讲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对于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十几岁的懵懂年纪,在人生关键的时刻,生命中遇见这群像父亲般的严管厚爱、像母亲般用心呵护我们的老师们,是缘分,更是难得的福气!
绿树荫浓的校园里,鸟鸣嘤嘤,早晨6点,我起床锻炼,先围着校园跑上几圈,再压腿、做早操,早餐之后,再去上课。午饭后,我拿着报纸和课本,在校园的树荫底下,一字一句地练习英语和普通话。晚自习,我在图书馆的书海里徜徉,反复琢磨弗洛伊德《论梦的解析》、卢梭《社会契约论》,阅览摘抄《演讲与口才》《青年文摘》精华片段。周末,我也会去学校大礼堂或者校外的录像厅看电影,买上一个香喷喷的鸡骨架、两块钱瓜子,配着经典的影片……也能让人惬意到不行。
大学的生活,总伴随着很多疯狂和兴奋的事情。尤记得1998年7月12日凌晨,我和同寝室的林增娣,还有宿舍楼的十几名女生,为了看世界杯决赛,偷偷摸摸地爬起来,跑到门卫阿姨处看电视。阿姨特别好,把房间的电视搬到了走廊上,让我们十几个女生凑在一起看,当时比赛的情景已模糊,但我依稀记得,决赛结束,女孩子们也互相拥抱,激动万分。与我们这些“斯文”庆祝的女生不同,对面的男生宿舍早已是人声鼎沸了,口哨声、呐喊声、歌声通宵达旦。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从我们指尖溜走了。时至今日,我始终按照父亲期许那样“努力、努力、再三努力”。或许我不能如父亲所愿学医悬壶济世,但我在婚姻家事律师领域里发挥着自己的能量,帮助更多的家庭回归平静与祥和。在接到学校的邀请函参加学校七十周年校庆活动时,我内心激动万分,又有些忐忑不安。因为本人才疏学浅,只是校友中毫不起眼的一个,能有此殊荣,欣喜又惭愧。“独在异乡为异客”,母校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是我悠远而凝重的乡愁。即使因为疫情不能到现场祝福母校,三努在这里还是要衷心祝愿母校——哈尔滨商业大学:七十载翰墨流香,路漫漫不负韶华!
我要特别感谢曾经教过我的每一位老师,或许因为工作和家庭多方面的原因,我无法拜访,当面致谢,但我衷心地钦佩你们的不懈努力,赞叹你们的奉献精神,感恩你们的辛勤教诲!三努会努力,努力,再三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把母校老师们善良、奉献和大爱的精神传递给周围的人们,不负老师们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