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故事|张新知:不忘初心 一生热爱

来源:宣传部 时间:2022-06-09 编辑:王梁

张新知,哈尔滨商业大学教授、货币金融史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黑龙江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工作者;黑龙江省模范教师;黑龙江省高校教师年度人物。

张新知教授是一名中国货币金融史研究者,二十多年来,他一直热衷于自己心爱的钱币领域,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为了搜集票证,辗转南北各地,三次捐建展馆,为中国货币金融历史的研究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源于他对货币研究的热爱,出于一名中国货币金融史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更是源于一名专家学者对于初心的坚守。

初心萌发 乐此不疲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满足金融实践教学需要,同时出于自己对钱币研究的喜爱,他开始了收集货币和票证的征程。作为一名中国货币金融史研究者,他深知中国货币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它背后所蕴藏着的教育内涵。从春秋战国时期形制各异的青铜货币,到不同封建朝代流通的铜钱纸币,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多次变革的人民币和其他票证,这一枚枚古旧的铜钱,一张张不大的纸,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然而,在开始收集后,他渐渐发现了一个令人颇为心痛的事实,即中国货币缺乏系统的整理和保护,因此,他开始痴迷于收集中国不同时期的货币票证,这是一种“抢救”。同时,他下定了决心,要建立一个货币金融博物馆,让这些历史的见证有个“家”,为更多人提供一个能够了解中国货币金融史的地方,没想到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为了收集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货币票证,他从北到南,辗转多地。为了整理保存,他常常在书案前一坐就是一天,家里也被他堆满了关于货币票证的书籍。因为四处购买这些票据藏品,他也欠下了数额巨大的债务。他本就身体不太好,过度的劳累使他的身体受损严重,胃病、冠心病、颈椎痛、风湿关节炎等疾患都找上了门。来自亲朋好友的不解和质疑常常萦绕在他的耳边,这条路,是有些孤独的。

不忘初心 建馆育人

1996年,在校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张新知教授将收藏的自春秋战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和票证等2000余件藏品捐献了出来,创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专业性货币金融博物馆。那是他最高兴的时候,感觉自己所付出的一切都有了回报,从此,有这样一个平台能让更多的人,尤其是高校学生,去了解中国货币金融的历史,和包含其中的商业文化。一个终点的结束,是另一个起点的开始。在此之后的十年间,展馆两度移址扩建。每一次扩建都是一项任务繁重的系统工程——充实展品、调整体系、撰写说明、排版布展等等,这对于他的精力又是很大的消耗。一次加班布展后,在回家上楼时,他眼前一黑,重重摔倒在了楼梯间中,膝部和腰部都磕破渗血。右手有时抖得厉害,连笔都拿不稳,写字困难,他说,这是自己独创的“张体”字。他对于货币研究的热爱,对于初心的坚守,以及苦中作乐的乐观让他坚持到了今天。

现在,货币金融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从不足150平方米扩大到近300平方米,展品从最初的2000余件增加至6000余件。2009年,他将多年收集、研究和整理出来的民国及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各种老商业票证及相关珍贵图片等2000余件藏品捐献给学校,建立了全国首家专业性票证展馆——哈尔滨商业票证馆,同时也是他自己献给祖国60周年华诞的礼物。2012年,适逢哈尔滨商业大学建校60周年,他将长期以来收集整理的我国“文革”时期各种票证、像章及生活用品等6000余件藏品第三次捐献,建立了又一个专业性展馆——文革票证馆。此时,距离1994年他开始收集货币,已经过去了28年。

展馆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在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历史文化教育、实践教学和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好评。展馆现已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黑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基地、国家及黑龙江省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会员单位等。

教书育人 硕果盈枝

在捐建展馆的同时,张新知教授依托馆藏对中国货币金融史和钱币学进行不懈研究,著书立说。张新知教授毕业于中南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有相当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对金融类课程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但他从不满足于一般的教学水准,对自己总是高标准,严要求。每讲授一门课程,他都要参考很多相关的参考书,做到旁征博引,触类旁通,要给学生一碗水,他先准备几桶水。写备课笔记,有时一晚上就写几千字,直到手麻肩痛难以继续。讲课时,他总是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学生都愿意听他的课。出色的教学效果使他早在东北三省多所财经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观摩赛中就已获奖。由他主持完成的教学研究成果《创建金融教学实践基地 弘扬我国货币金融文化》获黑龙江省2005年度优秀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张新知教授从教40余年,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绩卓著,得到了领导好评、专家赞誉和师生拥戴。

数十年,张新知教授依托藏品对中国货币金融史和钱币学进行不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迄今,他在《亚洲钱币》《中国钱币》《金融时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在中国财经出版社等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人民币通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币研究》《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等专著10余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发行货币研究》、教育部规划项目《半个世纪的金融侵略与掠夺——日本在我国发行的货币研究》、黑龙江省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地方纸币研究》等课题10余项,有多项成果获省、部级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奖。其中,《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分别荣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创建金融教学实践基地,展示我国金融货币文化》课题获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币研究》获得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外国货币侵华与掠夺史论》获得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半个世纪的金融侵略与掠夺——日本在我国发行的货币研究》获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具有开创意义的系列科研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较好发挥了其应用价值。作为建国50周年献礼书目而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流通币研究》,被金融界公认为是专门研究人民币实物的权威性著作,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有10余部著作和30多篇文章将该书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并引用其内容。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编写出版的培训教材《人民币真伪鉴别手册》、唐平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版别研究》、新加坡著名钱币学家吕荣熙先生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大全》、著名收藏家李高明所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人民币壹佰圆轮船票券》,等等。《东北革命和抗日根据地货币研究》作为一部填补东北革命货币金融史空白的专著,被亚洲钱币学会会长黄汉森先生(新加坡)编著的《日伪政权的金融与货币图说》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并在书中多处引用。《半个世纪的金融侵略与掠夺——日本在我国发行的货币研究》和《华俄道胜银行在华殖民化经营的金融物证》两部专著分别被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专题片和《中东铁路》文献记录片作为重要参考文献。就这样,张新知教授数十年孜孜研究,笔耕不辍,用智慧与汗水换来硕果盈枝,确立了他在中国货币金融史尤其钱币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

淡泊名利 宁静求远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张新知教授的座右铭。他捐献的三座博物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很多喜好钱币收藏的藏家表示愿意出巨资购买他的全部藏品,都被他婉言回绝了。当时因购买藏品,他已经身负重债,若把藏品卖给他们一能还债,二能大赚一笔,他的决定让周围人十分不解。对他而言,历史文化的价值不能用钱衡量,钱有花完的日子,文化却可以代代传承,惠及社会。也曾有外地高校开出优厚条件,出高价买断其藏品、建展馆,商调他前去,他再次婉拒。金钱面前心不动,厚遇当头身不移,他在龙江大地生活了多年,他爱这一方水土,爱这里的教育事业,这是什么条件都无法比拟的。

当年赤子初心不改,为中国货币金融历史的研究与传承尽一份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段历史,是他一直以来的初心,也将是他一生的奋斗目标。

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于平凡,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人。清瘦的面庞,深邃的眼睛,透出的是干练和智慧;挺直的腰身,儒雅的气质,折射出的是人品的正直和学者的风范。

中国钱币文化源远流长,它植根于华夏,传播于世界。钱币研究是一项特殊的事业,需要毅力和耐力,劲头和功夫;钱币研究是枯燥的,同古人和历史交流需要耐得住寂寞与孤独,要摈弃世俗的虚漂与浮华。办馆展现给世人,奉献于社会,弘扬传统文化,让历史文明代代传承,意义重大而深远。为这一事业,他无怨无悔。